首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委员名录 文件资料 领导讲话 学习园地 政协年鉴 大事记 理论与实践 书画院
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的嘉陵路径初探
2016-11-07 15:22:57 来源:南充政协网

 

    按照中央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既要扎实搞好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又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补齐这两块短板,确保到2020年能与全国其他地方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既定目标呢?南充市嘉陵区近年来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答案。
                                                      一、基本情况
    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丘陵地区、嘉陵江中游西岸的南充市嘉陵区,是199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县级行政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农业大区。全区幅员面积1278.86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街道办),总人口69万人。 截至2015年底,该区23个乡镇的143个贫困村中,尚有未脱贫的贫困人口24846人。在这143个贫困村中,有120个立地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因地制宜治理生态突出问题,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村可持续发展基础,该区近年来主动作为,坚持把精准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丘陵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新路。但目前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该区在推进精准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工作成效:
    (一)基础设施扶贫工程进展较快。科学规划了贫困村公路建设路网,以全区3条过境高速公路、9个高速公路出口为枢纽,以国道212线、318线和李龙路省道改建为骨架,以16条区乡道为支撑,大力推进贫困村公路建设。投资17500万元,推进国省干线路基工程建设,改造乡道公路26.5公里,贫困村村道公路180公里,建设桥梁1座,基本形成了“安全、快捷、富民”的交通网络。实施农田水利攻坚,突出抓好升钟二期工程建设。目前,升钟二期工程赵子河水库建设已完成放空底洞洞身衬砌、坝基开挖、灌浆盖板浇筑,七、八、九标段完成洞挖支护1200米,盐溪分干渠、五龙支渠已开工,武胜支渠完成财评,李渡支渠已开标,五条分支渠已完成招标设计送财评。以赵子河水库为水源的赵子河水厂和文家沟水厂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送审。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已开工18处、竣工8处,解决了10.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同时,投入建设资金225万元,新建了贫困村卫生站45个。加大了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新建和改建了幼儿园7所,维修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6所。推进贫困村电网、广播村村通和“互联网到户”工程建设,实现了贫困村通电率100%、广播村村通100%、互联网覆盖率89%。
    (二)绿色产业扶贫工程开局良好。以建设脱贫奔康绿色产业园为抓手,大力发展了以柑桔、蚕桑为重点的富民骨干产业和以蔬菜、水产、畜禽为重点的地方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了以嘉陵江流域为重点的蔬菜基地、以曲水河流域为重点的柑桔基地,以土门、新场普桑+新庙果桑+双桂、太和茶桑为重点的蚕桑基地,新发展蚕桑2000亩、柑橘3000亩,新增水产养殖面积40亩,新增畜禽养殖基地1.6万亩,培育出了新庙果桑、大通柑桔、移山草莓等绿色产业基地。同时,在贫困村完成了村道、社道绿化5.9公里,栽植了用材林1万余亩、核桃树700亩,发展了庭院经济林2700亩。
    (三)新村建设扶贫工程初见成效。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地灾避险搬迁、民政救助等项目资金560余万元,帮助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进行房屋建设,共完成贫困村C、D级危房改造400户,使贫困群众安全居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实施“三建五改”工程,帮助农户新建沼气池、院坝、小庭院,整治农户院落环境1315户。目前,部分贫困村的沼气工程项目正在实施之中,预计2016年底竣工,届时将结束部分贫困户用煤和用柴生火煮饭的历史。在贫困村结合摆顺扫干净专项行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贫困群众养成开窗通风、垃圾集中处置等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三、存在问题
    当前,该区在精准扶贫开发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方面,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扶贫资金与项目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区级财力比较薄弱,能够用于扶贫投入的资金有限,可以整合的国省下达的涉农项目不多,社会各界帮扶的力量也不够强大,因而面对全区大面积铺开的扶贫攻坚,资金与项目投入就显得严重不足。
    (二)贫困村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由于贫困村基础条件差,交通不够方便,难以引进大业主,加之当地群众观念落后、承受市场经济冲击能力弱,对富民产业发展信心不足,导致其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支柱产业。
    (三)部分贫困村社环境不够整洁。在调研中笔者发现, 有的偏远地方的贫困户,房前屋后存在“脏、乱、差”现象,鸡粪、鸭粪遍地都不打扫,环境卫生极差。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影响到贫困者的身体健康。
                                                      四、对策建议
    为了使该区精准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取得更大成效,现提出以下八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一)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与项目投入力度。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加大本级区财政投入的同时,努力争取中、省、市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将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拓宽向嘉陵籍的社会能人募集扶贫资金渠道,开展社会帮扶、小额信贷、“一事一议”、农户自筹,构建财政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大投入格局。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贫困村绿化建设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贫困村林业生态补偿基金,用于当地生态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二)进一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抢抓国家和省政府推动高速公路优先向贫困地区延伸、加快干线提档升级、加速农村公路网络完善等政策机遇,根据贫困村内过境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布局,强化贫困村道路建设,重点加快区、乡、村连通路、资源开发路、旅游景区路建设,形成与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区乡道路互联互通的贫困村公路网络体系。争取国家对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农田水利灌溉、大中型水利和防洪抗旱减灾等工程项目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升钟二期工程及田间渠系配套和渠系间囤蓄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提高贫困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及自来水普及率,抓好乡镇重要河段防洪保障能力提升和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建设,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水利基础设施扶贫工程建设任务。依托国家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电网供电质量和供电水平、全面解决低电压问题等政策措施,构建贫困村“可靠用电、安全用电、方便用电”电力网络。加大投资力度,健全贫困村信息网络,力争到2018年底,使贫困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
    (三)进一步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绿色生态产业园建设进度,以全区贫困村绿色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柑橘、蚕桑、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对贫困户房前屋后现有的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和填充,大力发展果园、菜园、桑园等微庭院经济。根据贫困村绿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培育一批能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林果产业。依托四川天兆集团等现代大型养殖企业,在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加快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业,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打造集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及粪便转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利用贫困村社的山林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土鸡、土鸭等小家禽和肉兔、山羊等草食牲畜,积极培育小家禽和草食牲畜养殖销售公司,依托公司带动促进农户增收。
    (四)进一步用好用活移民搬迁政策。通过调拨、转让或集中进行土地开发等方式,解决搬迁贫困户宅基地、口粮田问题。积极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用好用活省市相关政策。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群众自愿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异地扶贫搬迁和避灾移民。适当提高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给予搬迁建房贷款贴息。加大财政投入,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优先安排实施。对自主移民群众,合理引导、规范管理、强化服务,解决好其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群众生活。
    (五)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健全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防止乱砍滥伐、乱捕乱猎的“三防”管理体系,使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坚持以林地管理和采伐限额管理为重点,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规范和完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有偿转让程序,严禁毁林开垦、乱砍滥伐、乱征乱占林地。抢抓国家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恢复、生态脆弱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机遇,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扶持,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完善林业生态体系,加强森林抚育和更新,依靠科技支撑,提高林分质量,巩固造林成果。
    (六)进一步促进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林业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立体林业和循环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依托贫困村的草地、湿地、森林及野生花卉资源,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植物花卉观赏和康养基地项目,促进贫困村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综合开发西河、吉安河、曲水河等生态旅游资源,提升景区的可观赏性和舒适性,扩大景区规模,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和增加服务收入。鼓励贫困村群众积极培育林下药材、森林蔬菜,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业。
    (七)进一步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不断提高贫困村供水水质合格率。探索环境维护管理第三方服务共同分担机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以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主的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全面整治贫困村水环境。强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加大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循环利用,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在贫困村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改厕、改圈、改灶、改房和摆顺扫干净活动,治理乱搭乱建,使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八)进一步加快推进防灾减灾避灾。切实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精准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加大贫困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凡涉及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的贫困户,一律优先下达排危资金,特殊地点可实行“先治理后申报”的办法排除安全隐患。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完善群众与防灾专业队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抓好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及救援预案编制,加大森林、草地生物病虫害防治和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力度,全面提升贫困村防灾减灾避灾能力。  

    (余培发)

Copyright 2006-200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西河中路37号 电话:0817-2803113
备案号:蜀ICP备06021104号